客戶端
美食天下

飲食健康

飲食健康 食療食補
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> 飲食健康 > 食療食補 > 正文

獻血前后大魚大肉不要過量

2012/2/7 14:27

獻血前后大魚大肉不要過量

血液是生命活力與健康之源,在臨床手術及白血病、淋巴瘤等大病患者的治療中,及時輸血可以挽救生命。據了解,目前醫(yī)療臨床用血來源主要依靠社會各界志愿者和愛心人士的義務獻血。健康人群每次獻出少量血液不但可能挽救他人的生命,還有利于調動自身體內的造血功能,促進新陳代謝,尤其對男性獻血者更加有益。只要在獻血前做好充足的準備,獻血后掌握正確的食療方法,就能給健康加分。

獻血前后大魚大肉不要過量

獻血前種子類食物要少吃

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血液病醫(yī)院輸血科主任醫(yī)生閻石介紹,獻血前的準備工作,主要包括飲食和生活習慣兩個方面。

從獻血前一天開始,在正常膳食的基礎上,應盡量做到飲食清淡。若獻血前飲食過于油膩,大量脂類物質進入血液后容易形成脂肪血,其中含有大量脂蛋白,有些受血者接受這種血液后,可能會出現蕁麻疹(起紅疙瘩)等過敏性輸血反應,過敏反應如果出現在咽喉處,就會形成喉頭水腫,嚴重的還會引起受血者呼吸困難。但是,飲食不油膩不只是要少吃雞鴨魚肉,一些含油脂較多的芝麻、大豆、花生等種子類食物也會促成脂肪血,因此獻血前都應少吃。

有些獻血者認為“空腹獻血血質比較好”,這是不對的,而且是很危險的做法,會令人在獻血后出現眩暈感,甚至引發(fā)不良后果。

除合理膳食外,獻血者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,在獻血的前一天不能熬夜,盡量在晚上10點之前入睡,且睡足8小時。缺乏睡眠往往容易使人頭暈,獻血后會加重頭暈癥狀,對身體不利。獻血前一天不要喝酒,萬一采集到的血液被用于酒精過敏的受血者,也可能出現過敏反應。

獻血后雞湯補血意義不大

閻石介紹,獻血后,最好原地休息30分鐘左右,覺得沒問題了再離開。若覺得身體與往常有些不一樣或不舒服,就不要開車,以免因血容量不足或開車時精神高度緊張而造成暈厥,發(fā)生交通危險。

因為采血用的針頭比較粗,所以獻血后的24小時內,針眼部位不要沾水,如受到污染,則容易誘發(fā)皮膚感染或皮下組織和血管的感染。對于皮膚易過敏的獻血者,如果感到針眼處微微發(fā)癢也應盡量避免去觸碰或揉搓。

獻血后,除兩三天內不做強體力性工作和劇烈運動外,更重要的還是要注意飲食調節(jié)。獻血后,很多人選擇喝雞湯或排骨湯補身體,但血液的產生與體內蛋白質、葉酸、鐵的含量有關系,而雞湯、排骨湯里油脂太多(脂肪含量高),葉酸和鐵的含量卻很少,喝了這些湯,不但對補血意義不大,反而容易攝入過多脂肪,導致血脂升高,甚至誘發(fā)高血脂、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。同樣的道理,大魚大肉地進補也不可取。另外,像蜂王漿、巧克力等都不是補血的良方,不宜過多食用。

閻石說,通常獻血后并不需特別進補,只要保證正常飲食,不挑食、不偏食即可。因為絕大多數獻血者在獻血后,其血液中的各種成分都會保持在正常水平內,通過機體調節(jié),很快就會恢復正常。只有體質較弱的人,由于血容量的變化,可能會出現輕微的不適,只需在正常飲食的基礎上,注意膳食平衡即可。例如,在補充蛋白質時,盡量做到蔬菜等植物蛋白和肉、蛋、奶等動物蛋白的攝入量保持在1:1的比例;補鐵時,純瘦肉、動物肝臟等動物性食物中的鐵比紅棗、紫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鐵更容易被人體吸收,可以適量多吃;補充葉酸則應多吃綠葉蔬菜、水果及動物內臟等。

本報記者滕媛媛

【獻血小常識】

義務獻血要求志愿者年齡為18周歲以上、55周歲以下,女性體重需在90斤以上,男性體重需在100斤以上。此外,有心臟病、貧血、心血管疾病的患者,患有淋病、梅毒、艾滋病的人群,或是一些體檢醫(yī)生認為不能獻血的其他疾病患者,都不適宜獻血。

有人認為男性獻血會影響生育功能,這是毫無科學依據的。閻石介紹,正常范圍數值內的少量獻血不但對健康無損,相反還對身體有益。獻血后,造血功能立即會被調動起來,為機體補髓造血,從而使新陳代謝變得旺盛。女性因每月都會有一個失血的過程,因此造血功能要優(yōu)于男性。

最受歡迎的家常菜

更多